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武汉游记

武汉游记

秋夜,我走过武汉长江大桥

曾经很多次经过武汉长江大桥,或在火车轮与铁轨的“哐当哐当”的回声中瞬间而过,或在出租车和公共汽车中隔窗而望中匆匆而过,从未有过任何停留。

 九月三十日的傍晚,武汉满天鱼鳞云彩,在落日的余晖映照下显得格外漂亮。一面想着如此绚丽晚霞下黄鹤楼美貌,我一面迅速收拾好背包和照相机下楼,欲直奔黄鹤楼。没有想到的是,交通高峰时间的武汉根本就打不着出租车,好不容易看见一辆,尾数是单号,不能从武汉长桥大桥上通行。我最后求爷爷告奶奶似的终于说服了出租车师傅从过江隧道绕路而行,唯一的恳求是,在日落之前赶到黄鹤楼。

 进江底隧道的时候还彩霞漫天,等我们从隧道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夜幕降临。本来已经很失望的我,走到黄鹤楼公园门口又吃了碗闭门羹,垂头丧气地在公园门口的台阶足足坐了半个小时有余,然后决定徒步走过武汉长江大桥解闷。

 第一次知道武汉长江大桥,是上学时背诵毛主席的诗词《水调歌头·游泳》。“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真的佩服老人家的激情和煽动性的语言,小小年纪的我就从此将“武汉长江大桥”刻在了脑海中。

 毛主席可能都没有料到今天已经不再是“一桥飞架南北”,光武汉就已经有八座“长江大桥”。可是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刻骨铭心的只有两座,“南京长江大桥” 和“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开始于1955年9月,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全桥总长1670米,其中正桥1156米,北岸引桥303米,南岸引桥211米。大桥 “飞架”于汉阳龟山和武昌蛇山之间,占尽了许多“第一”:“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堑”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古往今来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我国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

 我的徒步之行是从黄河楼公园门口开始的。当我走到南岸桥头的时候,远望着夜幕下国庆前夜长江两岸的武汉,高楼大厦灯火辉煌,江面镜面梦幻般的映照,让我想起了上海的外滩和香港的维多利亚海湾。桥面上,大车小车穿梭而过,让我感觉到桥面的轻轻颤抖。亭楼式的桥头堡下,哨兵战士一动不动,形如雕塑。桥下。一个绿树掩映的小公园,一对对的舞伴在悠扬的音乐伴奏中翩翩起舞。

站在桥头堡,回头望去,身后远处的黄鹤楼灯光已经打开。只是距离相隔太远,看不清楚细节,于是我换上70-300的长焦镜头,拿照相机镜头当望远镜用,足足看了十来分钟,有点“不看白不看”的感觉。刚才还垂头丧气的我,突然觉得开心起来,从这里免费看黄鹤楼,省了几十块钱的门票。

 当行走到大桥中央的时候,才真正感觉到长江江面的宽阔。江面的水流速度很快,江面上不时传来货轮驶过时响起的长笛声。还有几艘游轮穿梭于江面上,领着游客欣赏着武汉之夜的美景。

大桥中央的游人稀少,偶尔感觉到有一个或两个人从专心拍照的我身边走过。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有两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一个人拿着一个“傻瓜”相机过来请教 “师傅,能告诉我相机怎么用吗?”,另一个人紧靠在我身后。经常独自行走并在湖北生活过四年的我,一看就知道他们是什么人,我婉转的说:“这相机也不是新相机,还不知道怎么用,不是你自己的吗?”他们见我这么一问,悻悻的走了。

 过了一会,又来了四个年轻人,嚷嚷着请我给他们拍照片,有一个还说“我给你钱!”,我只能背靠着大桥栏杆,手握住相机脚架,镇定的告诉他们:对不起,光线太差,拍不了人像。他们看着我有所防备的样子,走了。

 所以大桥的后半程,我走的很快,一直走到北岸桥头堡的时候,我才架起脚架,拍下了龟山脚下长江江畔的北岸夜景照片。

走过了北岸引桥,望着山顶全身穿着商业广告服装的电视塔,我知道,我已经徒步走完了武汉长江大桥,第一次,而且是非常有意义非常有意思的一次。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