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狂奔到沈阳
第一天:一路狂奔到沈阳
去东北是酝酿已久的行动了,一来可以带母亲再去看看阔别已久的故乡,二来也可以带孩子去感受一下那辽阔的黑土地。乘坐火车或者飞机,虽然不必操心并且可以日夜兼程,然而一旦到达了目的地,就像被斩断了双腿,失去了行动的自由。到当地租个车么,总是不如开自己的车,还是自己一路开过去吧。
计划的路线是:去时走东北,经石家庄——天津——唐山——沈阳——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中间停留沈阳,哈尔滨;回程上内蒙大通道,经山西到郑州。
为了赶到沈阳,早上6:30就开始出发,上连霍高速然后转入京珠高速。考虑到奥运期间进京可能会比较麻烦,遂决定绕开北京,早早地从石家庄转入石黄高速,经沧州入京沪高速,在天津转入唐津高速,从唐山上到京沈/沈山高速,一路狂奔,中午只在服务区泡了碗方便面,晚上9点即到沈阳,一天狂奔1,400多公里。
回到了久别的沈阳,自是感到无比亲切。然而亲切感很快就被饥饿感所代替,入住后,吃饭就是当下要解决的紧迫问题。领导对此也做出了具体的批示,要求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吃饱吃好,并且一定要体现出东北特色。为了贯彻领导指示,草根立即开车满世界寻找。虽然只是晚上9点半多,然而沈阳的大多数饭店却都已关门,东北特色啊。好在沈阳咱还熟悉,绕着和平区转了三圈,终于找到一家24小时营业的杂粮店,点了以一锅出为首的一桌子东北菜。也不知道是饿极了的缘故还是什么,风卷残云后,大家都表示这第一顿东北餐味道不错,欣然。
第二天:沈阳故宫
来了一趟沈阳,怎么也要浏览一下沈阳的名胜古迹。于是,第二天的主要活动,就是参观沈阳最著名的古迹——清代故宫。
沈阳故宫始建于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建造的皇宫,又称盛京皇宫。历经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开国皇帝,以及顺治小皇帝刚登基的岁月。清入主中原后就成为陪都的宫殿,和诸位清帝东巡拜祖的行宫。1671-1829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诸帝东巡盛京祭祀祖陵,均入住此故宫,并于此举行庆贺和祭祀典礼。
清代时沈阳故宫为皇家禁地,1926年开始辟作博物馆对公众开放,1961年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沈阳故宫被联合国批准纳入《世界遗产名录》。

两座牌楼之间,

就是故宫的正门——大清门,现在是游客的主要入口。
整个故宫占地六万平方米,现有建筑114座,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为3个部分:东路、中路和西路。进门后我们右转往最早建造的东路去参观。

东路是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核心建筑就是这个大政殿,两侧是十座王庭。这里是当年处理国家政务和举行庆典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1643年,六岁的小皇帝顺治在大政殿继承帝位,并于次年在此颁布了出兵令,命摄政王多尔举哀兵入山海关进取中原,最终完成了满清一代的一统大业。
哀兵?没错儿,清军为死去的明朝崇祯皇帝戴孝,以取得汉民的认同,消灭李自成,这就是所谓的政治智慧了。要不说没文化真是害死人啊,李自成就不懂这个了,折腾半天不但把命丢了,还给满清做了一锅菜。

大政殿俗称八角殿,是一座外形像帐篷一样的亭子。大政殿为八角重檐攒尖式建筑,房脊上饰有八个蒙古力士,牵引着八条铁链,象征着“八方归一”。正门前的大柱上,盘旋着两条翘首扬爪的金龙,代表天子的至尊无上。
大政殿两侧向南,十座王亭呈雁行排开,靠近大政殿的两座左右翼王亭彼此之间距离最近,越往远处去,则亭子之间距离越远越开阔,好像无穷无尽,象征兵多将广,万世绵延不绝。
十王亭是清朝入关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宫内办公的地方。君臣合一办公,是清早期的特色。
大政殿和十王亭的外形和布局,像满族早期渔猎时所搭的帐篷的固定。帐篷是可以迁移流动的,而亭子则是固定的,从流动到固定,显示了满人逐渐由渔猎转为定居的发展的一个历程。

因为有奥运足球赛事在沈阳举办,古老的建筑也吸引了许多巴西球迷闲暇时来游览,蟠龙柱下,留下了漂亮的巴西MM的倩影。当然,比中国MM还是尚有差距的,没意见吧?

大政殿后面,原来放杂物的仓库,现在辟作珍宝馆,展示着清代的珍宝。
中路建筑前起大清门,后至清宁宫,院落三进,自成一体。大清门是沈阳故宫的正门,为皇帝临朝前,文武百官候朝的地方。现在辟为游客入口的主门,进了门来,迎面就是崇政殿。

崇政殿在中路的前院正中,是沈阳故宫最重要的建筑,清太宗皇太极举行日常朝会的地方。

整座大殿全是木结构,五间九檩硬山式,辟有隔扇门,前后出廊,围以石雕的栏杆。殿柱是圆形的,两柱间用一条雕刻的整龙连接,龙头探出檐外,龙尾直入殿中,实用与装饰完美地结合为一体,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气魄。
此殿是清太宗日常临朝处理要务的地方,公元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举行。这又是政治智慧,金往往会引起汉人的反感,而清则可以团结大多数。

现在看到的崇政殿室内的宝座、屏风等陈设,不是皇太极时期的原貌,而是后来根据乾隆的旨意重新设计制作的。殿内正中北侧,是红漆木制地坪,前三侧二共五组台阶,周围是仿石雕式样的栏板和望柱。这种地坪古代称为“陛”,因为官员们见皇帝时都要跪在下面,所以才口称“陛下”。在陛上后部,又有一个木制的“殿中之殿”,外罩金漆彩绘,加饰行龙、兽面等精美雕刻,并特意保持与殿内外原有装饰风格基本一致。上方的“正大光明”黑漆金字匾,是乾隆仿照北京乾清宫顺治所书匾题写的;堂内的屏风宝座,是乾隆特命仿北京故宫乾清宫所用,加以缩小精心制作。宝座、屏风各以九条龙作为主要装饰,全部罩以金漆,体现其使用者皇帝的无上尊严。屏风上的四言十二句铭文,与乾清宫屏风上的完全相同,是康熙皇帝从古代经书中摘出,作为自己和后世皇帝治理国家的座右铭,镌刻在御座之旁的。陈设在龙椅前后的鹤式烛台、熏炉、塔式香亭、甪端、“太平有象”等。都是乾隆年间宫中精制的珐琅礼器,专用于皇帝御座周围,既为熏香之用,也有驱邪诹古的寓意,使得“真龙天子”临朝理政之处更具有庄严神圣的气氛。乾隆、嘉庆、道光几位皇帝东巡盛京期间,都曾坐在这里接受群臣的朝贺叩拜,庆祝自己祭陵大典的成功。

此外,为了表示对这座开国金銮殿的敬仰,从乾隆时起,还把一些相关的题咏诗章手迹制成匾联悬挂殿内。宝座前的“念兹戎功用肇造我区夏,慎乃俭德式勿替有历年”蓝地金字对联、其上方的“御崇政殿受贺”诗匾,都出自乾隆皇帝手迹,殿北门内上方还挂有嘉庆、道光御题崇政殿诗金字木匾。

崇政殿后面是三层的凤凰楼。凤凰楼起于4米高的青砖台基之上,三滴水歇山式围廊,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想当年这座楼是盛京的最高建筑,盛京八景之一的 “凤楼晓日”、“凤楼观塔”等,说的就是这里。凤凰楼上藏有乾隆御笔 “紫气东来”匾,借用这个典故寓意清的国运兴起于东方。
从凤凰楼底层的门道走进去,就进入了后妃居住的台上五官。
台上五官是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

这就是清宁宫,皇太极和皇后的寝宫。看这座房子挺有意思的吧?跟中原讲究对称的建筑不同,宫门是开在一侧的。进门东侧是帝后的卧室,卧室为暖阁,内分南北二室,二室均设火炕,冬天睡南面,夏天睡北边。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就死在暖阁内,终年52岁,后葬于沈阳昭陵,即北陵。

室内西边占整个面积三分之二,南西北三面都设火炕,称“万字炕”。其中西面的炕不住人,供奉着关帝。
旁边四座宫殿是给皇太极四个老婆住的,这么多老婆……

不要多想,这是封建糟粕,要严加批判。
老婆们的房内也是火炕,中间吊在天花板上的,就是摇篮。东北三大怪之一:养个孩子吊起来。

与汉族有所不同,满族人将烟囱建在屋后,从地面向上垒起。这种“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竖在地面上”的建筑特点,是典型的满族风格。

台后面还有一个小小的御花园。
西路主要是为乾隆时增建的文渊阁和戏台等。
看完故宫已是中午,出了宫,就在旁边的李连贵熏肉大饼用膳。

李连贵熏肉大饼是东北名吃,店面并不显眼,跟旁边中街的现代化商场比起来,倒显得颇为寒酸。

然而店内却热闹非凡,几乎每张桌子旁都有客人在等座儿。
李连贵的熏肉大饼的名头,草根在上学的时候就有所耳闻。无奈那个年代经费紧张,又没有女朋友在身边刺激消费,所以一直没机会得以品尝,这一次也算是了了个心愿吧。
用完膳,顺路从外面浏览了一下张氏帅府,和旁边的赵四小姐楼,并回东北大学怀了一把旧,开始了奔向哈尔滨的旅程。
上沈哈高速,绕过长春,晚上才赶到哈尔滨。入住如家索非亚教堂店后,又来了一次满街找饭店的活动。虽然过程比较艰辛,但是结果还是不错,还有一家烧烤店在营业,俄罗斯大串儿味道蛮不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