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沈阳游记

沈阳游记

清关外三陵之福陵昭陵

11月6日,参加完沈阳一个旅游推介会后,趁着在沈阳停留的时间,上午和下午分别游了东陵和北陵。
这样一个季节看陵墓,实在有些许荒凉的意味。想象如果是春夏,有绿树成荫,金瓦辉煌,倒也有一点生气;抑或是冬雪之后,严寒的肃杀也许会遮掩一些凄凉的意境。只是这深秋时节,树木凋零,荒草凄凄,冷风迎面,人迹悄然。当是别有一番滋味。
东北这一块土地的历史文化实在是太过厚重,发一番怀古之幽情倒是必须的,最直接的收获还在于想了解一下清代陵寝制度和清代历史。

先去东陵。
对东陵之了解,大概始于其2004年7月1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辽宁举办了一些庆祝活动。以前曾多次路过或就住在公园近处,也未曾一看。
沈阳清东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皇后叶赫那拉氏陵寝,原名福陵,因坐落在沈阳旧城东,又称东陵。与永陵、昭陵合称关外三陵。清福陵始建于后金天聪三年(1629),成于顺治八年(1651年)。崇德元年(1636)大清建国,定陵号为“福陵”,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后经康熙、乾隆年间多次增建,形成现有规模。1929年辟为公园对公众开放;1963年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关外三陵作为明清皇陵的扩展项目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福陵现存古建筑32座(组),古建筑以神道为中轴线对称分布,由南向北依次为下马碑,石牌坊,大红门,神道,石像生,一百单八磴,神功圣德碑碑亭,方城。方城之内有隆恩门,隆恩殿,大明楼,宝城和宝顶。福陵依天柱山而建,面浑河水,颇显巍峨壮观。

早晨8:30从沈阳马路湾202医院前乘公汽。168路,赴棋盘山方向。这趟公车不报站名,车内亦无明显站点标示。只得问了模样像当地人的乘客,坐了漫长的一个半小时,东陵公园站下车。一个开阔的广场尽头,一片青绿之中,隐现红墙建筑,那就是陵寝的大红门了。10点左右,购票进入,30元/人。售票员阴着脸,说导游要凭协议带团才能免票,我一直不理解有些景区为什么对单独前来的导游不免票。游客大部分是导游带来的,导游对景区了解之后才可以更好地带团啊。
沿正红门进入,观摩华表,石像生。神道旁皆古松,因为间杂一些其他树木,青葱中看起来有些苍茫。登108级台阶,又过波浪般起伏之石阶,看到碑亭。听名字,神功圣德碑啊,该是多么的壮观雄伟啊。看后感觉远不如想象的样子。所有的神圣武功皆化乌有,只剩下一巨石之兽背负重担,不语凝立。那赑屃bixi的头已被游人抚摸得油亮。碑上字迹漫散,几不可辨。
进入方城,登城墙游走。城墙砖砌如新,一些树木的枝杈高过墙头,透过雉堞下望,树木或高耸,或盘曲,满地荒草和落叶,再远处则青松围拢,一片青墨。
观摩隆恩殿建筑样式,单檐歇山,黄瓦辉煌,月台之围栏石刻,各种纹样,很是精美。殿内陈设如旧,显得凄清。想必除了节庆活动中供游人观赏的祭祀表演外,祭陵之烟火渐稀。
隆恩殿与大明楼之间有二柱门及石五供,空间显得逼仄狭窄。进入宝城,宝顶只是一堆荒坟凸起而已,草木枯黄,坟丘兀立,倒应了那句,荒土一堆草没了。古榆虬曲,黑褐向天,野梨的果子有几颗还挂在枝头,有的散落在砖地上。
隆恩殿东西配殿有清代陵寝展。仔细看过,循着奋勉的脉络,梳理一下关于清代陵寝文化的思路。整个陵寝游园总计游客不下数十人,尤其在某一暗处和隐蔽处,偶现人形,颇觉恐怖阴森。这样一处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却少有游人,虽然与淡季有关,但极可能取决于景区的运营方式。
出门看到东西两处石牌坊,东边有路经过近处,显得侵占了牌坊的气场,不伦不类。没有看到下马碑。问过工作人员,亦不知所在。
东陵所面浑河,已被柏油路隔断,不知是否会断了风水。好在还有水,还有树木,也算是城东的一块净土了。

下午游北陵公园
12:00,乘168路返回沈阳北站,40分钟。乘217路去北陵公园。下车吃了一个煮玉米,2元一个,算是午餐。13:00点到北陵公园,大门显然是新修的,让人误解这就是陵园的红门呢。凭导游证进入。(票价为公园6元/人,陵30元/人)
进了公园,路边遍植杨柳,湖光水色,空旷无边。沿路一直走去,回来时才知道正门至陵门有1.5公里的路。

沈阳昭陵位于沈阳旧城北,因此也称“北陵”,已建成清代皇家陵寝和现代园林合一的游览胜地。昭陵陵寝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有关睢宫宸妃、麟趾宫贵妃、洐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4年7月1日与沈阳故宫、沈阳福陵和抚顺永陵,经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表决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顺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后历经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呈现现在的规模。陵寝建筑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陵寝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个部分组成,其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两侧对称排列,系仿自明朝皇陵而又具有满族陵寝的特点。昭陵全陵占地18万平方米,共分三大部分。由南至北依次为:前部,从下马碑到正红门,包括华表、石狮、石牌坊、更衣厅、宰牲厅。中部,从正红门到方城,包括华表、石象生、碑楼和祭祀用房。后部,是方城、月牙城和宝城,这是陵寝的主体。
走过漫长的路,进入陵园参观。陵园形制与福陵大体相同。只是显得平缓和开阔。先看到下马碑,华表以及石牌坊。牌坊以青石雕刻,感觉很是精美细腻,出门时夕阳余辉中堪称华丽。
观摩神道两侧石像生,皆掩映于树木中。体积已较福陵硕大,且增加至六对。为清顺治七年1650年立。两匹白马神态安祥,显然已是功成名就。骆驼似有喜悦之气。
然后依次观摩方城。隆恩殿与大明楼之间,空间开阔起来。据介绍说大明楼为1962年重修,也真分不出哪些新建,哪些古建。宝城之坟顶看得出是夯土堆积,规整突兀,上有幼树几丛,周边清理得干净,少有杂草。
在城墙上远望殿宇和坟丘,一切都象新造的一般,远不如福陵的荒凉气象。怀古,倒也有一点古意才好。游人亦不多。在出口处买了几册关于沈阳世界文化遗产的书,算是资料和纪念。
  看北陵,有一点闹中取静的感觉,成了这个城市的氧吧和呼吸之肺。据说公园早七点之前是免费进入的,看来真正成了人民的游园。
看到园林工人在打扫落叶残枝。目之所及,皆枯树,也有少许的红果和不落的黄叶。或许死亡和衰老,才更接近生命的本质,那是这世界万物的唯一归宿。尤其在这一处墓地陵园。不朽的永远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吧。

记得年初游故宫,曾生出一大堆的慨叹。两陵游走,思绪繁杂。就在这初冬,苍茫冷意中,独自一人踏上旅程,想看看这三百年前的帝王陵寝。体会一段历史,抑或感受一段沧桑,抚摸一段冰凉或温热。
我们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片土地与我们近在咫尺,有着太多厚重的历史沉积和文化积淀。多少古代帝王将相,臣民大众,痛苦过,欢乐过,最后都烟消云散,化作尘埃。只留下英雄传奇的故事,或存于文字,或口口相传。再过多少年,清王朝的历史也可能如人类祖先的创业史一样神话般传世吧。或许就在山川风物的一阵清风里,一片落叶间,都是历史的尘影。只是不为我们感知而已。那些人类历史,那些成就和经验,却代代相传,构成了人类发展史,我们都只是其中的沧海一粟。
沈阳旧城的痕迹,也只能以四座塔为标志,故宫也淹没于都市楼群之中。看到这个城市正修建地铁,处处是新破开的路面与吊车,行人如织,车水马龙。直冲高天的建筑成为现代城市新的景观。雾气和污浊之气笼罩天空,天地相连,喧杂不止。人类就在这所谓的现代文明之中,用钢筋水泥筑成巢穴,舒展和窝藏个体的快乐和悲伤。生老病死,漫无目的,大多没有留下姓名,不知所终。不知我们百年之后,这城市会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什么遗产。
时间的巨轮,裹挟着如尘沙一般的你我,不由自主的前行。
我们不能停止思索,正如我们不能停止行走一样。
  福陵之图片

   东陵公园前水泥塑成的世界文化遗产标志

   福陵正门大红门

   福陵华表

    福陵隆恩门

   福陵隆恩殿

   隆恩殿之石雕

   二柱门与大明楼之间的石五供

   福陵之宝顶

    从方城上看宝顶
  昭陵之图片

    公园内的皇太极塑像

    昭陵下马碑

    昭陵正门前的牌坊

    昭陵正红门

    神道两侧的石像生

    隆恩门前的华表

    隆恩殿

    宝城之门

     昭陵宝城之宝顶

     那些角兽和风铃
清陵资料链接
清朝入关以前,已经在关外营建了3座皇帝陵,即永陵、福陵和昭陵。三座陵寝规制各异,说明当时并无定制。入关以后营建的陵寝,基本因袭了明陵规制,但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时期营建的陵寝由于受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呈现了不同的特点。最具代表性的应为位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
  清东陵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皇家陵园之一,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部的昌瑞山下,在这里共建有15座陵寝(皇帝陵5座、皇后陵4座、妃园寝5座、公主园寝1座),埋葬帝、后、妃及皇子、公主等共161人。清东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为宏大、体系最为完整、保存最为完好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中华民族具有“敬祀祖先,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历来十分重视对死者的安葬和祭祀,这不仅是为了缅怀和纪念,也借此祈求祖先对后世的荫护。作为封建统治者则将其作为关乎国祚盛衰、帝运长短的要工重典来对待。到了清代,更把这种理念推向了高峰。在陵寝的选址和规划设计中,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着力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将人的精神融铸于大自然之中,造成一种崇高、伟大、永恒不朽的意象。在建筑规模和建筑质量上,则力求做到恢宏、壮观、精美,以体现皇权至上的思想,炫耀皇家的气派和威严,从而成为皇权物化的表征。作为清代皇家陵园之一的清东陵正是这一传统文化的不朽载体。
  清东陵的经营跨越了两个半世纪的时空,几乎与清王朝相始终,葬有许多对清代历史有着重要影响的、声名显赫的人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不仅是研究清代陵寝规制、丧葬制度、祭祀礼仪、建筑技术与工艺的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而且也是研究清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艺术的典型例证。清东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陵寝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陵寝的规制因受当时社会思想、经济实力、帝王意识、审美标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各具特色。西周以前,多为木椁大墓,地面不封不树;以秦始皇陵为代表的秦汉时期的帝王陵寝,封土形状多为覆斗式,并以营造豪华圹室和堆筑高大封土为这一时期的特色;以李世民的昭陵为代表的唐朝陵寝,因山为陵,在山腰开凿墓室,展现了大唐盛世的风貌。五代十国和两宋时期,因战争频仍,国力颓弱,陵寝规制相对缩减;元朝帝王死后则实行深葬,地表不留任何痕迹。中国古代陵寝的发展经过这一段近四百年的低潮之后,开始进入一个辉煌时期——明清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对前代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将覆斗式封土改为圆式宝顶,增加祭奠设施;改方形院落为多进长方形院落,创立了一个崭新的陵寝制度。清代陵寝不仅承袭了明代陵制,而且作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从而把中国古代陵寝营建活动推向了最后的顶峰。首先,清代陵寝更加注重环境质量。不仅要对水文、地质、气候等诸因素进行严格的考察,而且更注重山川形势,要求所选的环境能够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其次,清代陵寝更加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建筑序列配置上与周围的山川形势互相呼应,以营造一个合乎理想的陵寝氛围。其三,清代陵寝更加注重建筑质量,不仅坚固宏整,而且富丽堂皇。作为清代帝王陵园之一的清东陵在以上几个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是清代帝王陵寝的杰出代表。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