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闲情
不知太过劳累,还是心情烦燥的原因,总之早早就醒来了,再也无法入眠。于是干脆起床,信步走向南湖。

图 南湖岸边
南湖位于长春市中心,号称东北最大的市内水域公园,总面积约2000万平方米,其大小可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比,这是许多长春人并不了解的。虽然南湖近在咫尺,但自参加工作之后几乎再没有光顾过,倒是少年读书时常常与伙伴们戏耍于此。

图 游船
那时的南湖是我们这所学校经常上体育课的地方。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每逢有体育课,老师常常带着学生们沿着湖岸进行慢跑。整座湖面南北长、东西窄,状若亚铃。听老辈人讲,长春原本无湖,地貌多为丘陵地势,高低起伏。虽说地势不平,但有许多沟壑、水塘,小溪纵横,尤以伊通河贯穿市区,是流经市区的最大的一条河。每逢大汛,二道区常常引发水患,生活在那里的老百姓苦不堪言。

图 南湖的标志性建筑---拱桥

图 南湖的标志性建筑----曲桥

图 南湖的标志性建筑----通往湖心岛的单孔桥
为了实现长期占领中国并将长春建设成为未来首都的目的,日本人在占领东北后对长春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规划。按照《大新京都市计划》,日本人于1933年开始利用伊通河、兴隆沟等几条支流,在长春城南栏河筑坝,建成了一条长800余米,高约10米的水坝,从而形成了如今的南湖。

图 当年日本人建筑的大堤如今已是绿树成荫
由于日本人准备将南湖建成一座既可供人观赏、度假,又可作为长春市备用水源地的湖泊,所以在建造之初就采用了将污水排入伊通河,将雨水注入南湖的设计理念。因此,在我的记忆中,少年时代的南湖水还未受到太多的污染,湖里有鲤鱼、草鱼等各类鱼种,每逢夏天,小伙伴们就用罐头瓶栓上线,瓶中放些鱼饵,只需一会儿的功夫,瓶中就会捉到若干条七彩小鱼,大家兴高采烈地带回家中精心饲养。大人们则悠闲地在岸边垂钓,总会有许多收获。

图 大堤内碧波荡漾,大堤外绿树成行。

图 这些大树应该是当年日伪时期种植的

图 如今的南湖大桥
记得当时南湖有三座桥,一座是南湖大桥,高约20几米,长约200余米,是南湖上最大的桥。此桥原名垂虹桥,系木质桥。1948年国民党守军为阻止解放军进攻长春,放火将桥烧毁,解放后重建,仍为木桥。1979年市政府投资兴建了如今这座钢筋混凝土桥。桥南为南湖宾馆,绿树浓荫,植被茂密,有军人把守大门,是长春接待最高级首长和外国政要的地方,对我们这些小孩来说,里面充满了神秘感。如今早已对外开放,人们可以自由出入其中,享受那里的蓝天碧水。

图 正在兴建中的游船码头
第二座桥叫“干”字桥,是建在南湖游泳区供人游泳、跳水使用的桥,因其造型呈“干”字形,故而得名。第逢夏季,这里人头攒动,游人如织,许多人携家带口到此消暑度夏。那时的水质较好,人鱼共泳,不时地可以在游泳过程中发现几尾鱼在你的面前高高跃起,引来一片欢笑声。
第三座桥叫九曲桥,位于湖区北部。因桥面呈九曲十八弯状而得名,人行其上,移位换景,清风抚面,心旷神怡,是观赏南湖的最佳处。只是当时也是一座木质桥,人走在上面不时地发出“吱吱”的响声。

图 南湖秋色令人陶醉
湖西则荒草凄凄,野树丛丛,一般很少有人涉足。
如今漫步南湖,到处绿草吐翠,岸柳垂青,曲桥亭榭,鸟语花香。过去的土路被柏油路替代,过去的荒草地,已变为如茵的草坪,人们更加懂得生活,更加热爱长春,也更加精心地装扮着自己的家园。你看未来的这里天更蓝、水正清。

图 秀美的白桦林吸引着许多学生来此写生

图 也有附近的居民带着孩子来秋游

图 天蓝、树金、人乐

图 林中用秋叶铺设的小路

图 秋色如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