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人文

呼和浩特地区的民间舞蹈文化就是在民族间的接触、交流后出现的相互吸收和融合的结晶体,如舞狮、舞龙、高跷、旱船、灯舞、灯会、民间社火等形式,在中国北方普遍流传。当然,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各自地区的民俗、文化差别,各随自身的需要取对方的相应成份。确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但大同小异。

呼和浩特地区的花灯品种很多,制作精美。有三星、五星、八仙、聚宝盆、西瓜、草虫、金鱼、楼船灯,用纱、绢制作的纱灯和巨型华灯,用玻璃制作的宫灯等等,另外还有一种制作精妙的“走马灯”(“走马灯”外罩灯笼,灯内蜡烛上方有一纸风轮,蜡烛点燃,空气遇热膨胀上升,引发灯内空气持续对流,推动风轮旋转,带动连在轮轴上的灯笼转动,笼面上画着姿态各异的骏马疾驰,犹如万马奔腾)。

庙会,在旧社会全国各地都很盛行。中国的旧节日,多与宗教寺庙有关,所以凡在寺庙举办的一切庆典活动,都叫庙会。呼和浩特地区过去因寺庙多,故称召城。所以庙会也多。如每年的初四到十五的财神庙会、二月十九的观音庙会、四月初八的奶奶庙会、五月十三的老爷庙会、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的城隍出巡庙会……。每逢庙会,善男信女们都要进庙磕头许愿,祭拜神灵、求子祈雨、庆祝丰收等。

太平鼓,《百戏竹枝词?太平鼓》云:“形圆平覆以高丽纸(或驴、牛皮)下垂十余铁环,击之则环声相应,曲名《太平年》,农人元夜之乐也”。太平鼓可容十五六人同时敲击。这一活动一般在春节前后,顾名思义为求太平而打太平鼓。此一习俗呼和浩特各村都有。古有诗曰:句丽画纸黑连环,春鼓声中不夜天;怪道灯街杖农乐,歌声已是《太平年》。
中幡。中幡分大小两种,小幡在前,大幡在后。大幡高四、五丈,用上等木材为杆,杆顶饰以龙头,悬幡于吻。幡宽三、四尺,四周镶锦绣缨络,幡顶缀挂小旗、小灯笼、铃铛等物,同时由杆顶垂挂长绳数条,四周四人撷着,恐其歌侧。幡重约百斤,由一人持杆边行边耍,用力向上掷,或落于背上、或落于肩上、或落于肘上、颈上,最难者为落在额、鼻或牙齿上,惊险万分。解放前后,耍中幡为民间娱乐活动之必备节目。

舞狮。这一民间民俗舞蹈,是流行于全国各地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杂耍之一。据《百戏竹枝词?狮子滚绣球》载:“以羊毛饰以狮型,人披之,滚球跳舞。毛羽狻猊碧间金,绣球落处舞嶙峋,方山寄语休心悸,皮相原来不吼人”有《北平的百戏》“狮子共有两种,一为太狮,二为少狮。太狮是用绸子绣绒等做一个大狮子头和一个狮子的身躯。由一人持头,将足露出代表狮子的前腿。另一人伏在狮子套内将足代表后腿。狮子头上多有铃铛,一边协助跳舞的兴趣,太狮通常是一对,另外更有一人提锣在一边号令。如同遇见河桥要戏水,遇见山必要跳上。少狮是小型狮子,通常仅用一人藏伏在内”。

呼和浩特地区的民间民俗歌舞除上述几种主要的节目外,还有花鼓、胯鼓、大头宝宝、皇杠、石锁、坛子、跳钟道、闹五鬼、跳布扎、巫舞、舞盘、踢毽、马戏等。这些传统的东西有的现在还保留着,有的已经失传了。另外在传统节日中增添了不少蒙古族民间歌舞,这就更加丰富了呼和浩特地区的民间文化生活。民间杂耍象瑰丽山花,更加风姿卓越。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