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福州游记

福州游记

福州览胜

元月30日,正月初五,阴转多云,福州早上的最低温度肯定高于10°C。

虽 然前一天开了8个多小时的车,晚上又写了点笔记睡得不算太早。可能是外出精神比较容易亢奋的原因,第二天早上6点钟不到就醒了,反正躺着也睡不着索性起床 洗澡(这里的热水不知是怎么供应的,昨天夫人还没洗完澡就没有热水了)。洗完澡出了房间从走廊上的窗户望出去,外面虽然天已大亮,但由于正值春节长假,整 个城市似乎还在睡梦之中,马路上鲜见行人和车辆。远处峰峦叠嶂的群山上空虽然依然堆积着厚厚的白云,不过已经不是云遮雾罩,只有离城市最近的那座山峰还在 和几片白云卿卿我我的难舍难分。看来天气预报还是准的,今天要阴转多云。刚刚被雨水洗涤过的城市真是一尘不染,空气的能见度极佳,远处一群群一排排的新楼 房拔地而起错落有致,近处的高架快速路逶迤曲折,眼前的一切好像全都是新的。只有街对面映入眼帘的一幢挑檐屋顶的,建在高坡上的老式红色楼房和护坡的老城 墙似乎在提醒着人们,眼前看到的并不是一座新兴的城市。福建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曾经长时间作为东海前线,因此它的各方面建设也一直滞后与内地,福州这座 省会城市也是如此。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好转,近年来的发展速度才开始快了,所以让人看起来整个城市显得比较新。


 昨晚和刘老师约好早上带我们去尝尝福州的小吃,八点钟刘老师准时到了,不过是带着自己家里做的早点来的,因为还在过春节,没人做生意。不过这种情况也早在我们的预料之中。

吃了早饭就出发去福州最有名的景点——鼓山。因为有刘老师带路,车上的GPS就没有打开,可能是城市变化太快了,长年在外的刘老师指挥我们的车竟然沿着闽江往马尾方向开了过去。不过歪打正着,于是决定干脆将错就错再去看一个景点——罗星塔。

闽 江下游三水合汇处的福州马尾港有一座小山,名罗星山,旧时位在江心。山顶屹立一塔,砥柱海天,这便是驰名中外的罗星塔。所谓驰名中外是因为罗星塔是国际公 认的航标,是闽江的门户标志,有“中国塔”之誉。世界邮政地名称为“塔锚地(Pagoda Anchorage)”,过去几百年中,从世界各地邮到马尾的信,只要写上“中国塔”就可寄达。


罗 星塔为宋代柳七娘所建。相传,七娘系岭南人,因姿容佳丽被乡间豪强看中,设下圈套,诋其夫罪,调入苦役。七娘随夫入闽,不久,其夫被折磨而死。她变卖家 产,在此建造一座石塔,为亡夫祈求冥福。由于塔下之山突立水中回澜砥柱,水势旋涡若“磨心”,所以也称“磨心塔”。进入公园大门,里面没有什么游客,倒是 到处都在忙着张挂各种灯饰的工作人员,原来这里是福州正月十五元宵灯会的一个主要观灯的场所。沿石板路走不多远,只见一处用石头人工堆砌的景观,其中最大 的石头上刻有“磨心”两个红字,初看还以为是个释家的什么说道。回来查了介绍才知究竟,此处不过是公园的一处点缀而已,那两个字边上也没有落款,估计也不 是什么名家手笔。


往前拾阶而上,穿过一个平台就看到罗星塔了。这是一座七层的八角型石塔,也就是佛教中所说的七级浮屠。由于63年重修过, 加上塔身上安装了太多的景观照明灯大煞风景,一点也吊不起游客探秘的胃口。本想登塔眺望一下马尾港,结果门口一块正在维修的牌子又让我们吃了个闭门羹。倒 是塔前的一尊柳七娘的现代石雕做工精美,面部刻画的尤为生动,眉目之间是一幅无奈的表情,眼神中充满了忧伤,整座雕塑栩栩如生。



 转过石塔就 能看到海,边上的小型吊机说明马尾不是一个大型的港口,所以海面上也看不到多少船只。这时只见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向不远处的海面,照得海面波光粼粼,就像 撒上了一层银箔。一叶小岛前的海面上这时不知是什么原因雾气蒸腾,正好和天上的那一缕霞光遥相呼应,宛若传说中的琼台仙境一般,看得此景真不虚此行了。


这个公园还有一个值得外地的游客观赏的就是榕树。榕树是福州市的市树,以多气根而著名,有一木成林的美誉。由于该树种属于 热带植物,到了杭州因无法在户外过冬,因此就变成盆载了。记得还是若干年前在厦门的胡里山炮台见过几株大榕树,但这次看到的是一株百年古榕,至今依然枝繁 叶茂,长在地面上的有数十个枝干,已分不清哪根是主干哪些是气根,眼前一木成林的壮观果然名不虚传。


走马观花地转完了罗星公园,我们继续去今天的目的地——鼓 山。为了避免再次走错,上路前打开了车上的GPS。结果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在GPS的引导下,离开罗星塔没多远前面的路就开始拐来拐去,走的路也不像 是城市的道路,最后上了过境的国道。再向前开了没有多少路看到了鼓山隧道,穿过隧道就到达目的地了。

鼓 山是福州的一个著名景点,其主峰海拔969米,峰顶有一巨石平展如鼓,据说每当风雨来临之时便隆隆有声,故名鼓山。鼓山大顶峰西南侧海拔450米左右的山 间盆地中,现存有上千年历史的一座古寺——涌泉寺。外地人到福州如果是专程来玩的,那就没有不游鼓山的。这天是大年初五。等我们十点钟到达时,这里早已是 车水马龙,人山人海。看车牌和行人的装束应该以本地人为主,估计今天的这些游客恐怕大多数都是冲着涌泉寺拜佛祈福去的。因为游客和车辆太多,上山的道路实 行了交通管制,一般的车已不让开上山。我们是沾了刘老师特殊身份的光,经他和管理人员的交涉,所以驱车上山了。上山的路据说是1954年始建的,长约 8.5公里,全是盘山公路,路的宽度还可以,两辆小车交会不成问题。开了约莫有一大半的路程,看见前方路边停了辆打着双跳灯的军车,车旁有人在照相。见此 我们也把车停在了路边,下了车出来一看,原来这里是一个天然的观景台。前面说过,因为刚下过雨的缘故,天高云淡,今天的能见度格外高。举目望去,在蓝天白 云下被远处群山环抱着的,逶迤在闽江两岸的福州城尽收眼底,虽然还是隆冬季节,但眼前的画面并不乏鲜艳的颜色。于是手中的相机不由地对着远处的美景贪婪地 咔嚓起来,好在刚添置了一块4个G的卡,数码相机不乏内存。


到了涌泉寺停车场,这里已到处都是车,有不少标有“农用车”的七座小面包正在不断地拉着游客上山。景区门票40元,在一个 写有“石古名山”的牌坊前检过票,就开始进入涌泉寺了。前面是一条被红墙相拥的甬道,3分钟后来到一处有一对石狮护卫,门楣上题有石门二字的山门。满以为 过了山门就到了,谁知前面依然是蜿蜒曲折一眼望不到头的甬道。这里的甬道与前面又有所不同,路旁每间隔约十余米就立着一对一人来高的石制佛塔。听介绍说该 寺建筑布局精巧,有“进山不见寺,入寺不见山”之妙,现在看来此言不虚。


沿着甬道往前再穿过一个牌坊才算到了涌泉寺。整个寺院是沿着山势建造在山中的一块盆地之中的,占地面积约1.7公顷,由于 规模宏大,该寺素有“闽刹之冠”之称。寺院最前面是一个气势恢弘的斜坡型广场,一对“千佛陶塔”耸立在广场两侧。根据网上查到的有关资料介绍:东边一座是 “庄严劫千佛宝塔”(庄严劫指过去佛之意),西边为“贤劫千佛宝塔”(贤劫即现代佛之意)。塔高约7米,八角九层,系用陶土分层烧制,砌叠而成。塔身施 釉,呈棕褐色。塔檐塑有僧人、武将72尊,悬陶铃72枚。塔座上刻有莲瓣、舞狮、侏儒以及制造时间及工匠姓名等。塔身塑有佛像1038尊,整座塔高大精 美,为国内稀有。


 沿广场石阶 上去就是挂有康熙皇帝颁赐的御书“涌泉寺”泥金匾额的天王殿,和国内其他地方的庙宇布局一样,天王殿正中的神龛正面供奉着大肚弥勒佛,背面供奉着佛的护法 天神韦陀菩萨,两旁供奉有四大天王。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四大天王塑像,其做工之精美,色彩之绚丽在我去过的众多寺庙之中恐怕无有能与之望其项背的。我 发现这里的天王殿中韦陀手中的降魔杵(也叫韦陀杵)是平放在胸前的,在别的地方也是不多见的。因为据说此杵放置的方向和庙的大小有关:如果韦陀杵扛在肩 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一天;如果韦陀杵杵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回想起过去到过的寺院不论大小,韦陀杵大都是杵在地上的。看来这里的 和尚还是比较大方和好客。过了天王殿是一个大天井,正上方题刻《石鼓名山》四个大字,中间横桥卧波,左右有两厢楼、钟鼓楼对峙。大雄宝殿就沿着山势坐落在 天井的上方。遵循入乡随俗进庙烧香的宗旨,在殿前虔诚地向佛祖烧了高香三柱,愿居家老小太平安康。


焚香礼拜完毕,进入大雄宝殿瞻仰。这里供奉着的是三世佛。三世佛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崇拜对 象,又分为按空间分的横三世佛和按时间分的竖三世佛,根据庙宇广场上竖立的两座宝塔的名称,就不难知道这里的三世佛应该是竖三世佛。也就是过去佛——燃灯 古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佛——弥勒佛。大殿两侧为十八罗汉像,佛像的供桌前有一鼎铜铸大香炉,两旁各立一尊黄铜质地的童子像。大殿后侧有清康熙 年间铁铸“三圣像”,表面贴金,重约2300斤,金光灿灿。也许是鄙人孤陋寡闻,此种大雄宝殿后侧的佛像布局可谓是绝无仅有闻所未闻。此处善男信女供奉佛 祖的除了常见的香烛以外,还有一种型似菠萝的长明灯,里面不知装的是何物,黄灿灿的非常好看。


因时间关系,寺内的其他地方就没再细看。出了涌泉寺向东,我们要去看这里的另一处名胜——喝水岩。此景为一山涧,名叫灵源 洞。相传900多年前,涌泉寺祖师神晏法师在此诵经,嫌洞下涧水喧哗,便大喝一声把流水止住。从此,涧水改道从东侧半山观音阁石壁涌出,原来的溪涧也就干 涸了。因一个涌泉寺僧人的传说,自宋朝以来,不知引得多少文人墨客纷至沓来题跋作咏,留下无数摩崖石刻,因此这一带又统称“喝水岩”。进入喝水岩,只见左 右的悬崖石壁上,凡是较为平坦之处均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刻,楷、行、草、隶、篆诸体俱备,连山涧的岩壁上也没空着,几乎无一处留白,据说其中不乏名家墨 宝。这里的摩崖石刻的密集程度大概也能在国内称最了。可能是维修中没有注意做旧的缘故,岩壁上的石刻,大部分看上去字字颜色鲜亮,已经失去了古朴的韵味, 整个景区看起来也没有了历尽沧桑之感。个人感觉使石刻景致逊色不少,有些令人遗憾。




特别推荐